≡Anthistiria villosa Poir. Encycl.Suppl. 1:396. 1812[“1810”].
多年生草本。秆丛生,粗壮,高2-3. 5m,直径1-2cm,两侧扁,横切面呈椭圆形,具棱,无毛,有光泽。叶鞘革质,无毛,压扁,背部具粗脊,无毛,仅鞘口有时疏被长柔毛;叶舌膜质,长约1mm,先端具短纤毛;叶片长条形,长可达1m,宽0. 7-1. 5cm,基部渐狭,先端渐尖,两面无毛,微粗糙,边缘稍增厚并粗糙。复圆锥花序长可达1m,有多数下垂的分枝;总状花序长2-3. 5cm;花序梗长0. 5-2cm,上部疏被短柔毛;佛焰苞长2-3. 5cm,具脊及多数脉,脊和脉上粗糙;每个总状花序由9-11枚小穗组成;最下部的2节各具1雄性或中性的总苞状小穗对,中部1或2节具1异性花小穗对,其中1为两性的无柄小穗,1为雄性的有柄小穗,最上部的1节有3枚小穗,其中中间1枚为无柄小穗,两侧2枚为有柄小穗;总苞状小穗对披针形,着生在略为不同的水平面上;颖草质,第一颖狭披针形,长1-1. 5cm,具13脉,背面无毛或疏被短柔毛,第二颖长约8mm,具5脉,半透明,上部边缘具纤毛;外稃长7-8mm,透明,边缘具睫毛,内稃较短,透明,卵形;雄蕊3,花药长4-5mm;无柄小穗长6-8mm;基盘长1-2mm,密被长硬毛和褐色短柔毛;颖革质,第一颖长圆状披针形,长6-8mm,背面密被褐色短柔毛,边缘内卷,先端截形,第一小花不孕,第一外稃长约5. 5mm,透明,第一内稃小,第二小花两性,第二外稃狭披针形,主脉延伸成1小短尖或有仅具芒柱的短芒,不伸出或略伸出颖外。颖果被毛或毛脱落,成熟时栗褐色。有柄小穗似总苞状小穗,长1-1. 5mm。花期:花、果期:8月至次年1月。。
产地:排牙山(王国栋等6624)、梧桐山(王学文517,IBSC)。生于海边、山坡草地和林缘湿地,海拔20-100m。
分布:河南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香港、海南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云南、四川和西藏。孟加拉国、不丹、尼泊尔、印度、斯里兰卡、泰国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。